高中語文必修五《論修身》教案(2)
高中語文必修五《論修身》教案
二、請同學們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每一節(jié)的主要內(nèi)容(概括主要內(nèi)容可在若干同學發(fā)言的基礎上形成比較準確、比較一致的意見)。
(一)第一節(jié)主要內(nèi)容:修身是不斷學習、不斷求索、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,在此過程中,必須始終堅持堅定的信念。
對每段話的理解:
1?第一段話(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學”),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(jié),表現(xiàn)孔子從少年時代求學開始直到逐漸走向“仁者”的長期過程。這是一個漫長的學習、思考、奮斗的過程,這是一個偉大的思想者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逐漸轉(zhuǎn)化的過程,直至最終達到了“從心所欲,不逾矩”的境界,這是一個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高度統(tǒng)一的境界。
今天看來,這段話仍然對我們有深刻的啟迪。人的一生,學習、思考、道德完善都是沒有止境的,對客觀事物、客觀規(guī)律的認識也是沒有止境的。因此,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想。要不斷地調(diào)整自己的認識,以達到與外界的融合。
2?第二段話(“朝聞道,夕死可矣”),表現(xiàn)了對真理的熱愛和執(zhí)著追求。追求真理,勝過生命,短短七個字,令人感動。
3?第三段話(“歲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”),用比喻的說法,說明越是艱苦的環(huán)境,越能考驗人的意志??鬃邮堑谝粋€用松柏這一形象來比喻具有堅定信念、堅強意志的“君子”的,對后世產(chǎn)生極大影響。
4?第四段話(“在陳絕糧”),運用對比的方法,說明君子即使在極其困窘的處境中,也不會改變自己的志向。孟子所說的“貧賤不能移”正是對這段話的詮釋。
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也是孔子樹立的修身典范,孔子曾多次大加贊賞。子曰:“賢哉,回也,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。賢哉,回也。”
5?第五段話(“原壤夷俟”),以一段尖銳的語言和一個形象的動作表明孔子對沒有修養(yǎng)的人的極度蔑視,從而樹立起一個嫉惡如仇的君子形象。應當注意的事,孔子對原壤的譴責是從他“幼而不孫弟”說起的,也就是說,一個人從小不注重親情孝道是道德淪喪的起點。這對我們今天的教育也是有所啟迪的。
(二)第二節(jié)主要內(nèi)容:主要談修身的方法——內(nèi)省??鬃邮謴娬{(diào)自省。“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內(nèi)自省也。”孔子以“仁”為最高道德規(guī)范,那么怎樣實現(xiàn)“仁”呢?孔子說“為仁由己”。也就是說要實現(xiàn)“仁”,還得靠自己。修身的本質(zhì)就是不斷進行內(nèi)心反省的過程,孔子稱之為“內(nèi)自省”、“內(nèi)自訟”、“躬自厚”、“求諸己”等。
對每段話的理解:
1?第一段話(“不患人之不己知”),強調(diào)在別人不了解自己,即在自己的品德、學識等不為人知的情況下,不埋怨別人,而是反躬自問,反省自己的不足。這段話表明,人要有自知之明,要“嚴以律己,寬以待人”。
2?第二段話(“君子求諸己”),以君子和小人的對比說明君子應自強、自省。
3?第三段話(“宰予晝寢”),以“朽木”“糞土”兩個通俗形象的比喻,說明加強自身修養(yǎng)的重要性,一個人如果自己不覺悟,不奮發(fā)努力,教育的作用就將是有限的。而且,判斷一個人的品德修養(yǎng)到底如何,不僅要看他怎么說的,更要看的實際行動。
4?第四段話(“過而不改”),說的是一個人要能正確對待自己的過失??鬃诱J為有過失是難免的,但要勇于承認,更要勇于改正;如果堅持錯誤,不肯改過,錯誤就真地成為錯誤了。這段話不僅說明了修身的方法,更強調(diào)了修身的一個重要原則。
5?第五段話(“司馬牛問君子”)中“內(nèi)省不疚”與“君子不憂不懼”是因果關系。當遇到批評、誹謗時,孔子要求首先是自省,檢討自己是否有過錯,但如果經(jīng)過認真反省,確認自己沒有過錯(問心無愧)時,就不必有什么憂慮和懼怕的了。這是多么可貴的品德!既嚴于律己,又堅持原則,堅持真理,決不盲從或屈從外界的否定和壓力,做到這一點需要多么大的勇氣!
(三)第三節(jié)主要內(nèi)容:講忠恕之道。這是孔子思想體系中最核心的內(nèi)容之一。
對每段話的理解:
1?第一段話(“參乎,吾道一以貫之”),以“忠恕”二字概括孔子的“道”,這個道就是“仁”。忠,就是忠誠于自己的理想和原則;恕,就是寬容之心,不能為了實現(xiàn)自己的追求而強加于人,正直寬容之心,就是忠恕之道。忠和恕是辯證的關系,既要堅持理想,又不能為所欲為。忠是對己,恕是對人。
2?第二段話(“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”),對“恕”作了具體闡釋,即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這是對孔子道德觀的高度概括。它既是對“仁者”自身的約束,即要求一個人要有推己及人的“換位思考”,同時也是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原則,即要尊重他人,體貼他人。這一思想即使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,對于建立一個和諧融洽的社會人際關系,也有很強的現(xiàn)實意義。
3?第三段話(“巧言、令色”),是從反面告誡(“左丘明恥之,丘亦恥之”)君子決不能虛偽諂媚,而應當光明磊落,是非分明,不應掩飾自己的好惡。這實際上是從另一個角度闡釋“忠恕”的內(nèi)涵。
4?第四段話(“人而無信”),是講“信”的重要性。“信”是孔子道德范疇乃至中國傳統(tǒng)道德范疇中的重要內(nèi)容。“民無信不立”,誠實守信,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,也是一個民族、一個國家興旺發(fā)達的重要保證。到了今天,市場經(jīng)濟的健康發(fā)展,社會的穩(wěn)定和諧,對外貿(mào)易與交流,誠實守信仍是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。
5?第五段話(“以德報怨”),主張公正平等??鬃与m然主張“恕”,但絕不是無原則地寬容忍讓,甚至委曲求全地“以德報怨”。他主張“以直報怨”就是堅持原則;他主張“以德報德”就是公平公正。這表明孔子在真理面前時不退讓的,是不提倡以犧牲原則來求得友誼和睦的。
(四)第四節(jié)主要內(nèi)容:通過與小人的對比,說明君子所應具有的風范、氣度、胸懷和表現(xiàn)。
對每段話的理解:
1?第一段話(“質(zhì)勝文則野”)是講“質(zhì)”與“文”的關系,即儀容舉止與內(nèi)在素質(zhì)的關系??鬃诱J為君子要講究儀表,但又不能過分修飾,要做到“文質(zhì)彬彬”,即既樸實又有文采,達到內(nèi)在美與外表美的高度統(tǒng)一。直到今天,這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。
2?第二段話(“君子泰而不驕”),以“泰”與“驕”的對比說明君子與小人的不同。“泰”與“驕”似乎只是一種表象的區(qū)別,但實際上是內(nèi)在本質(zhì)的不同。“泰”,即平和、安適的樣子,表明君子的曠達,虛懷若谷,胸有成竹;“驕”是驕狂,自以為是,盛氣凌人,但其內(nèi)心卻很空洞,很虛弱。所以,真正有知識、有內(nèi)涵的人常常顯得很平靜,甚至“大智若愚”;而愈是表面張狂、驕縱的人,愈是無知淺薄的人。
3?第三段話(“君子坦蕩蕩”),是君子與小人心理狀態(tài)的不同:君子胸懷寬廣,無所掩飾,不追求虛名富貴,因而是坦蕩的,豁達的;小人總是考慮個人利益,患得患失,顧慮重重,言行不一,心胸狹隘,因而總是憂愁、悲觀的。
4?第四段話(“樊遲問仁”),是說君子無論在何時何地,無論處于怎樣的環(huán)境中,都能保持始終如一的做人準則。“居處恭”,應當就是儒家提倡的“慎獨”。君子即使在無人監(jiān)督的獨處情況下,也要謹受規(guī)矩,嚴格自律。“執(zhí)事敬”,是講做事要認真,一絲不茍。“與人忠”,是講與人交往、共事的基本原則,要忠誠、守信。“雖之夷狄,不可棄。”即使到了荒蠻之地,也絕不改變做人的準則。“不可棄”三個字,表現(xiàn)出孔子對信念、對道德行為準則的堅定不移。
5?第五段話(“子夏曰”),是孔子的弟子對他的評價。“三變”,表明孔子在弟子心目中的印象:他既是溫和的,又是嚴肅的;他既充滿情感,和藹可親,又嚴格要求,堅持原則。這是一個令人可親可近,又令人敬畏的長者形象。
三、請同學們談談學習的體會和感悟(應讓同學們暢所欲言,鼓勵發(fā)表獨到的有深度的見解,可就某段話談自己的理解和體會,不要求全面)。
四、處理課后練習題。
第一題,讓學生結(jié)合課文逐一解釋“興、固、濫、諸、誅、恭、恥、友、德、泰、蕩蕩、戚戚、即”的意義和用法。
第二題,了解掌握“過、患、也”等詞語的一詞多義現(xiàn)象。
第四題,讓學生以課文中的具體語句分析語言特點。
1?言簡意賅,精辟深刻。如:“君子不憂不懼”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
2?善用比喻說明深刻道理,如:“歲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”“朽木不可雕也”等。
3?運用對比,使語義更加鮮明。如:“君子泰而不驕,小人驕而不泰”“君子坦蕩蕩,小人長戚戚”等。
4?運用對偶、并列、排比的句式,使語言整飭,朗朗上口。如:“君子求諸己,小人求諸人”“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……”“居處恭,執(zhí)事敬,與人忠”等。
第五題:“之”“其”作代詞的用法。
舉例:吾令人望其氣,皆為龍虎(《鴻門宴》),其,他的(指劉邦)。
天下皆叛之(《鴻門宴》):之,他,代秦王。
第六題:“窮”的古今意義的不同。
舉例:
哀吾生之須臾,羨長江之無窮(窮盡)
點擊下一頁分享更多高中語文必修五《論修身》教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