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一語文一冊第二單元練習含答案(2)
15.蘇軾在《石鐘山記》中寫道:“事不目見耳聞,而臆斷其有無,可乎?”你對這種說法有什么認識?請就此問題分小組討論。(3分)
(二)閱讀下面的文言文,完成16-20題。(22分)
君子之自行也,動必緣義,行必誠義??鬃右婟R景公,景公致廩丘以為養(yǎng)。孔子辭不受,入謂弟子曰:“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。今說景公,景公未之行而賜之廩丘,其不知丘亦甚矣。”令弟子趣駕,辭而行??鬃硬家乱?,官在魯司寇。萬乘難與比行,三王之佐不顯焉,取舍不茍也夫!
荊人與吳人將戰(zhàn),荊師寡,吳師眾,荊將軍子囊曰:“我與吳人戰(zhàn),必敗。敗王師,辱王名,虧壤土,忠臣不忍為也。”不復于王而遁。至于郊,使人復于王曰:“臣請死。”王曰:“將軍之遁也,以其為利也。今誠利,將軍何死?”子囊曰:“遁者無罪,則后世之為王將者,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。若是則荊國終為天下橈①。”遂伏劍而死。王曰:“請成將軍之義。”乃為之桐棺三寸②,加斧锧其上。人主之患,存而不知所以存,亡而不知所以亡,以存亡之所以數(shù)至也。荊之為荊,四十二世矣,其時有臣如子囊歟?子囊之節(jié),非獨厲一世之人臣也。
荊昭王之時,有士焉,曰石渚。其為人也,公直無私,王使為政廷③。有殺人者,石渚追之,則其父也,還車而返,立于廷曰:“殺人者,仆之父也。以父行法,不忍;阿有罪,廢國法,不可。失法伏罪,人臣之義也。”于是乎伏斧锧,請死于王。王曰:“追而不及,豈必伏罪哉?子復事矣。”石渚辭曰:“不私其親,不可謂孝子。事君枉法,不可謂忠也。君令赦之,上之惠也。不廢法,臣之行也。”不去斧锧,歿頭于王廷。正法枉必死,父犯法而不忍,王赦之而不肯,石渚之為人臣也,可謂忠且孝矣。
(選自《呂氏春秋》)
[注] ①橈:弱。②桐棺三寸:《墨子·節(jié)葬下》云:“(禹)葬會稽之山,衣衾三領,桐棺三寸,葛以緘之。”后以“桐棺三寸”代指質地樸素的棺木。③政廷:執(zhí)法官。
16.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,正確的一項是( )(3分)
A.動必緣義,行必誠義 誠:同“成”
B.令弟子趣駕,辭而行 辭:拒絕
C.阿有罪,廢國法 阿:阿附
D.不私其親,不可謂孝子 私:私欲
17.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,不相同的一項是( )(3分)
A.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
追而不及,豈必伏罪哉
B.若是則荊國終為天下橈
若為傭耕,何富貴也
C.今誠利,將軍何死
夫子何哂由也
D.以父行法,不忍
以子之矛陷子之盾
18.以下文句分別編為四組,全都表現(xiàn)文中有關人物“動必緣義,行必誠義”的一組是( )(3分)
A.①景公致廩丘以為養(yǎng)??鬃愚o不受
②正法枉必死
B.①萬乘難與比行,三王之佐不顯焉
?、谥劣诮?,使人復于王曰:“臣請死。”
C.①遂伏劍而死
?、谟谑呛醴@,請死于王
D.①不去斧锧,歿頭于王廷
?、谑局疄槿顺家?,可謂忠且孝矣
19.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和評價正確的一項是( )(3分)
A.景公很欣賞孔子的政治主張,因此把廩丘贈送給孔子,但是孔子認為景公不是很了解自己,就沒有接受。
B.子囊認為擅自撤軍有罪伏劍而死,荊王追悔莫及,就賜他一具桐木棺材,來表示歉疚之意。
C.石渚迫于忠孝不能兩全而“伏斧锧”請死,按封建倫理來論,可以說是古代既忠且孝的楷模。
D.本文寫孔子、子囊和石渚的事跡,意在表現(xiàn)儒家“廉恥”、“忠孝”的思想觀念,這種思想觀念與我們今天的法治精神是完全一致的。
20.把下列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的句子翻譯成現(xiàn)代漢語。(10分)
(1)不復于王而遁。(3分)
譯文:
(2)人主之患,存而不知所以存,亡而不知所以亡,以存亡之所以數(shù)至也。(4分)
譯文:
(3)正法枉必死。(3分)
譯文:
點擊下一頁分享更多高一語文一冊第二單元練習含答案
高一語文一冊第二單元練習含答案(2)
上一篇: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1復習試題精編